本報記者 高江虹    實習記者 孟環宇 北京報道
  “過去十年來我們一直呼籲要保護水資源,治污減排,但是水質狀況並沒有多少改善。”清華大學飲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長劉文君嘆了一口氣,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無奈地表示,若再不加快在源頭堵住污染水源的行為,水污染治理的時間又很漫長,很快我國將水危機頻發。
  4月11日蘭州發生水污染事件之後,北京水質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的消息再次曝光:北京一些用戶被告知家中自來水“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”,須加裝凈水器。
  儘管此後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專門入戶檢測,並闢謠“自來水重金屬超標”,但水質安全仍再一次高度牽動人們的神經。
  深處理水廠不足2%
  4月14日,北京自來水水質監測中心去爆料現場檢查看,凈水器廠家所說的重金屬超標不過是其偷換概念,其檢測數據應該是礦物質可溶性固體的數值,而這種物體完全對人身體有益無害,在自來水制水過程中不需要去除。
  4月17日,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的企業代表聶燕冬再度回應稱,北京的水質有保障,全過程的水質監測體系,具備很強的水質檢測能力,有全面的水處理工藝。
  事實上,聶燕冬所言不虛。北京的自來水廠設備與技術能力均在國內名列前茅,而其對水質的檢測嚴格程度亦是數一數二的,因此其水質合格率相對也比較高。據瞭解,北京市自來水擁有全過程的水質監測體系,在水源建水廠,出水廠和管網終端等五個環節都設置了安全防線。出水環節有三級檢測,在用戶終端還有302個檢測點,隨時關註水質問題。
  另外,北京自來水集團的水質檢測中心檢測能力達到了205項,遠遠超過國標的106項。因此,首創股份副總經理張恆傑評價起競爭對手北京市自來水廠的表現,仍客觀地認為,北京的水已經比很多城市的水安全得多。
  只是,全國有幾個北京?其他城市有多少做到像北京一樣設備先進、技術多樣、檢測嚴格?
  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鄭興燦指出,即便在新國標106項標準,並不是所有地區都能做到,少數只能做到10項或40項,目前做到深度處理的水廠不到2%。
  所謂深度處理,指的是通過臭氧、活性碳等技術,清除各類有機、無機化合物,使污染水達標,最終實現直飲。與此相對應的是傳統水處理工藝,即絮凝(加聚合氯化鋁)、沉澱、過濾(通過石英砂、卵石等)、消毒(加氯氣等)。兩者的區別在於傳統工藝主要處理滅殺水中微生物,而深度處理還可以解決重金屬離子和有機化合物污染。
  根據《全國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(2006-2020年)》數據,全國近20%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質劣於Ⅲ類。部分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超標因子除常規化學指標外,甚至出現了致癌、致畸、致突變污染指標。
  據瞭解,地下水受As、F、Fe、Mn、放射性物質,以及天然化學背景與人為污染;地表水受微量污染物、重金屬,以及突發性污染事故污染;湖泊水源泥沙劇減,對下游水體中的重金屬等沉澱不利,而水庫內泥沙淤積又容易出現富營養化。
  因此,當前我國的水質情況遠超傳統工藝能處理的範圍,理應提升水廠的深度處理能力,但是現實情況卻是不容樂觀。
  而劉文君提供了另外一個數據:現在有不少水廠採用的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,處理工藝的規模占城市供水規模的10%左右。也就是說,即使比例都提升至10%,仍意味著90%的水處理無法排除被有機化合物或重金屬污染的風險。
  水源地合格比例僅50%?
  如果自來水廠的處理工藝尚未提升,但進廠的水源水質保持優良,亦可確保出廠水是安全合格的。
  只是,我們自來水的水源真的優良嗎?
  據瞭解,我國自來水的水源,取自地表水和地下水,地表水又分為河流、湖泊和水庫。無論哪種水,現在都是一種匱乏的狀態。原因是我國是一個缺水嚴重的國家。雖然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,占全球水資源的6%,僅次於巴西、俄羅斯和加拿大,居世界第四位,但人均只有2100立方米,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%。這個數據是2012年一位國家發改委官員透露的。
  在這個稀缺淡水資源的國家裡,過去三十五年經濟高速發展帶來人們生活改善的同時,也帶來了水質的噩夢。
  根據2001年對我國七大水系斷面監測,達到三類水質可以進入自來水廠的最低要求的僅占29.5%,而劣V類水質卻高達44%;另外,我國淺層地下水資源污染比較普遍,全國淺層地下水大約有50%的地區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,約一半城市市區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。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,導致80%以上的地表水、地下水被污染。
  經過國家大力治理,水質狀況有了改善。據201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,長江、黃河、珠江、松花江、淮河、海河、遼河、浙閩片河流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等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,Ⅰ~Ⅲ類、Ⅳ~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 68.9%、20.9%和 10.2%。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、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。
  也就是說,經過治理,11年間,劣V類水的比例大幅降至10.2%。不過,各地情況大不相同。海河劣Ⅴ類水比例高達40%以上,黃河、遼河與淮河也都有超過20%仍是劣Ⅴ類水。
  劉文君指出,實際上自來水的水源要求是一類和二類水,但這些優質水源實在太少了,才允許選用三類水。不過,我國三類水的比例,在這十大流域中也並不高。目前三類水達到90%以上的,僅僅是西北和西南諸河,長江、珠江、閩浙片河流鮮有超過80%,黃河、松花江等連60%都達不到。
  從這些合格比例不高的水域中再度篩選供應自來水廠的水源地,難度可想而知。劉文君還指出,水是流動的,即使水源地的水質達標,附近的河流污染的話,遲早會污染水源。
  2007年9月,時任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曾在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(修訂草案)》的說明會上透露,全國113 個重點環保城市的222個飲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質達標率僅為72%,不少地區的水源地呈縮減趨勢。
  後來,環保部對水源地的監測範圍擴大,將地下水納入進來,併在過去六年間加大水質治理,水源地的達標水質有了不小幅度的上升。2012 年,全國 113 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共監測 387 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,其中地表水源地 240 個,地下水源地 147 個。水質達標率為 95.3%,與上年相比,上升 4.7 個百分點。
  也就是說,在全國重點環保監測的113個城市,飲用水水源的水質仍有4.7%是不合格的,而在更多中小城市,飲用水水源的真實情況很可能更糟糕。北京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劉永認為,大城市的水質是基本有保障的,真正危險的是廣大農村和中小城市。隨著工業化、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,農村環境形勢嚴峻。工礦污染壓力加大,生活污染局部加劇,畜禽養殖污染嚴重。
  《2012年中國環境公報》指出,試點村莊1370個飲用水源地監測斷面(點位)水質達標率為77.2%。其中,地表水和地下水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分別為 86.6%和 70.3%。農村水質情況比重點城市糟得多。劉永指出,農村和中小城市的檢測設備和技術都非常欠缺,水廠的處理工藝又傳統原始,隨著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劇,這些區域的居民所喝的水裡含些什麼都不清楚,才真正可怕。
  由於環保部公開的數據,只有113個重點大城市的信息,全國其他數千個城市的水質情況並未披露。記者多方問詢都未能獲得。一位不願意披露姓名的學者告訴記者,水質情況很糟糕,但有多糟卻是個國家機密。他估計真實的合格率只有50%左右。2012年住建部城市供水監測中心總工程師宋蘭合接受《新世紀》周刊採訪時曾認可水質合格率僅為50%的判斷,他個人判斷,剔除掉事實上不合格的三類水源,再剔除部分一二類水源中實際不合格的部分,中國城市水源地真正合格的比例大約為50%。
  水源污染溯源
  誰污染了我們的水?最大一個原因是我們自己。
 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,居民生活用水均保持不斷增長。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,2000 年至2010 年,我國城市化率從36.22%上升至49.95%,10年間增長了13.63%;2000年,我國用水量為5498億立方米,2011 年增長至6107.2億立方米;同時我國人均用水量也從2000年的435.40立方米/年增長到了2010年的450.2立方米/年;與之相對應,產生了大量的污水排放,我國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由2003年2470115萬噸/年上升到了2010年的3797830萬噸/年,增長了53.75%。
  與此同時,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較低, 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滯後。民族證券分析師於娃麗在2013年6月發佈的一份《水務行業增長趨勢不改》的報告中介紹, 美國現在平均每1 萬人就擁有1 座污水處理廠, 英國和德國分別為每7000 和8000人擁有1座污水處理廠。我國城鎮人口中, 平均每150 萬人才擁有1座污水處理廠。截至2011年底,全國設市城市、縣累計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3135座。
  另一方面,我國工業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加大了工業用水的需求,從而也產生了大量工業廢水。從2003 年開始,我國工業增加值保持了年均25%的增幅,而同期工業用水量也同樣保持增長,年均增幅超過3%。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,隨著用水量的增加,廢污水的排放量亦隨之增加,由2003年的2122527萬噸增長至2010年的2374732萬噸,增長了11.88%;但總體看來,各項污染物排放指標呈現出得到控制的趨勢,2010 年,工業廢水排放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434.77 噸,氨氮排放量為27.28 萬噸,對應於2003 年的511.8 萬噸、40.36 萬噸略有一定比例的下降,但各項污染物的絕對量仍然較大,水資源污染的形勢依然嚴峻。
  事實上,國家有嚴格的法律法規要求企業做好污水處理和排放工作,而且也有專門的規定要求污染企業遠離水源地。“法律都有,就是缺乏嚴格執行。”劉文君說道。
  劉文君感慨道,雖然國家在水源治理上日趨重視,近年投入極大,奈何水體一旦受到污染,治理起來需要漫長的過程,據歐美日等國的經驗,讓水質恢復正常很可能長達二十年的時間。
  更令他憂心的是,隨著東部經濟結構調整,不少污染企業遷移到中西部地區,而我國多條河流的發源地集中在中西部,這些污染企業的排污治理問題不到位的話,等於把上游水域也污染了,或將加劇目前的水污染危機。
  面對包括水在內的整體環境惡化,威立雅環境服務的中國總經理周小華亦感傷:“從1994年介入環保服務這麼多年,環保好像並沒有改善,我感到非常慚愧。”
  擬投2萬億治理水污染
  據瞭解,環保部和水利部正在醞釀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,該計劃投資達2萬億,將致力於恢復污染的水質和保障水質安全。
  除了投資,法律法規的保障上也將會加強。劉文君向記者透露,國家正在醞釀飲用水水源質量標準以及飲用水水源地管理制度。
  劉文君解釋道,目前的水源地水質分級,參考的是《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》(GB3838-2002)。該標準有109項地表水質指標,環保部通常只檢測其中的23項基本項目,未測其餘86項補充項目和特定項目。按此標準,按水質可將飲用水源分為五類。一二類為合格水源,三類以下均為不合格水源。
  至於三類水是否合格,按照環保部的統計口徑,三類水也是合格的水源。可是在劉文君看來,三類水實際上並不是合格的飲用水水源,只是能夠進入自來水廠進行處理的最低要求。
  此外,重要的是,環保部目前對水質的檢測和分類,是基於地表水和各種生物要求的,並非單獨為人類的飲用水設定的標準,因此水質中很多指標並不適用於自來水。
  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鄭興燦亦曾指出,我國的水質指標較為混亂,總氮指標為例,飲用水指標比湖泊地表水更低。
  因此,不少專家都呼籲應該建立一套獨立的飲用水水源質量標準,以及獨立的水源地管理制度。據劉文君透露,這項工作在推進當中,何時出台質量標準尚無定論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l64qlyrd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